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,金融行业业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,从前几年“互联网金融”野蛮生长到近年的销声匿迹,取而代之的是“金融科技”,这些都在说明科技正在重塑金融行业。不过,技术鞭策金融创新,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,也给行业的竞争以及监管带来了新的压力,尤其是数据资源被滥用、侵犯个人隐私,网络安适隐患、业务风险外溢等问题日渐显现,不但使得从业者保留环境日渐恶劣,同时也给金融安适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事实上,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点早已引起监管层和业内参与各方的重视。
5月26日宜信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办一场名为“科技让金融更美好”的沙龙,他们试图用金融科技重新诠释金融与生活的关系,并提出“未来生活、未来金融”。会后,ft中文网专访了宜信ceo唐宁,就“金融科技时代的思考?如何鉴别金融科技真伪创新?如何理解当前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思路?宜信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饰演怎样的角色?”等问题,唐宁分享了本身的不雅观点。
本年5月中国央行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先后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、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。有专家指出,此举旨在适时制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,有助于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。
对此,唐宁体现,从监管角度看,金融监管与创新并不矛盾,但是不须要的监管必然会阻碍创新。目前业界已经有种共识,即在模式创新、技术创新的支持下,中国的金融行业将变得更加包容、高效和可触及,而业界和监管层只是从差别的角度努力促成上述目标。回想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,阿谁时候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是不是从此消失,但是今天的实际情况似乎超乎了这些人的想像,无论是网络信贷,还是金融科技,它们均处于一个持续高速发展后盘整或者阶段性调整的时期,随着监管的完善和规范,使得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,对于宜信这类从业者而言,无疑是非常爱护保重的。
与此同时,像众筹、智能投顾或者智能保险、监管科技、区块链等等,这些细分的领域还处于差别的发展阶段,还处在一个产生的过程中,我非常期待监管层能实施智慧监管,多倾听行业的声音,了解行业实际的运作,所谓的监管原则并不该该是在成文的监管条例规则落地后才出现的。事实上,2017年被不少人称为“金融监管年”,近阶段监管层也在采取非正式的约谈来倾听来自行业、民间差别的声音。这是一个好的趋势。
从最初的互联网金融到现在的金融科技、智慧金融,这个行业总会出现新的概念、新词,让大众有些“发晕”。对此,唐宁认为,其实如何叫法并不是特别重要,关键在于它的核心要义是什么,如果是通过模式创新、技术创新让金融更美好,更加便当、可触及、低成本、高效,那么怎么称呼它都可以。别的,从某种角度讲,金融原来就是技术驱动的行业,现阶段因为新兴技术的涌现,使得一些新型的模式倍受关注,大众可能更重视技术能够给金融带来什么,从这点看无疑对行业是利好的,因为金融素质上自始至终都是不停利用新技术使自身变的越来越好。
宜信作为一家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办理的金融科技企业,它应该有着清晰的战略定位,但同时业内同类金融科技公司数以千计,如何鉴别这些金融科技企业的真伪创新呢?
对此,唐宁体现,关键要看这些企业的本色是什么。以网络借贷行业为例,经过多年的发展,,已经有了相应的规范和监管格局,相关企业只要合规开展业务就没有问题,包孕网络借贷平台是什么样的人在经营,是不是有相应的风控经验,核心团队是不是长期办事于该组织等等,这些都是业务的本色。再以智能投顾为例,其核心要义就是需要一个资产配置的组合,能够满足跨地域、跨国别、跨资产类另外科学逻辑,如果得出的结论不能满足上述逻辑,就要对它是否是智能投顾打一个问号了。
回到宜信,在其11年的发展历程中,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,行业竞争和监管压力始终存在。唐宁体现,宜信制定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,且安身于长期趋势,但在战术层面曾出现过一些焦虑。
对一个公司而言,每5年应该重塑一次,并不是指将之前的全部抛弃,但是会有很大的差别,好比采用差别的方式办事同一客户,或者过去的业务只是现在业务的一部分,光有创业激情是不够的,持续创新求变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。基于客户的需求也是非常明确的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,客户为先,通过模式创新、技术创新满足客户需求,这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逻辑。此外,金融科技行业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,从业者们完全可以通过行业共建共赢的逻辑,将模式创新、科技创新驱动的金融能够做得更好。
免责申明:问答内容为用户发布,不代表云媒派的立场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在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内容。